交际花是什么意思是贬义词吗(民国时期的交际花干嘛的)
在民国时期,涌入中国的不仅仅有民主进步的思想、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有西方的文化与艺术。
在这个时期,知识分子、上层人士开始抛弃臃肿的长衫,穿上合身的三件套西装,女士们也不例外,无数名门才女们模仿着西方名媛,穿着修身的旗袍、连衣裙以及各种更多式样华丽衣裙,抛开性别、门第之见,在社交场所大放华彩。
上海滩30年代的风情万种,一半都在明艳动人的交际花身上。

“交际花”三个字,现在人的理解多是个贬义词。大家总觉得”交际花”代表着那些周旋于男人之间的女性,她们贪图的是钱财、是”上流”的生活。在生活中,交际花们不仅很难受到男人的重视,更会受到来自女性的鄙夷。
但在民国,交际花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民国时期的交际花,代表着美丽的容颜、丰富的内涵,被冠以”交际花”的头衔,是一种荣耀。

民国时期的交际花,有着《爱的秘密语言》中所写的特质:
“一个成功的交际花,不仅需要具有美丽的容颜,还要具备良好的修养跟丰富的内涵,琴棋书画音乐歌舞样样精通,善政治懂计谋。”
因而,民国的交际花大多出身名门,或是大家闺秀,并且还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乃至曾经出国留学,是真正的秀外慧中。
例如“南唐北陆”,便是民国时有名的交际花。

北陆是大名鼎鼎的陆小曼。陆小曼出身北京官宦世家,父亲留学日本归来后曾在财政部供职,后创办了中华储蓄银行。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陆小曼,从小接受严格的礼仪及艺术培训,书画一流,精通英法两语,是当时京城有名的交际花。
而上海的名门闺秀唐瑛,父亲是留德归来的西医,母亲是金陵女子大学的首届毕业生。家世显赫的唐瑛从小长相美艳,是集美貌与智慧化生的人间精灵。
“邮票大王”的女儿周叔苹,也是出身名门的名媛,凭着自己优秀的才华,成为上海当时上层社会酒会上出名的”明星”,嫁人多年后依旧魅力不减。
除此之外,民国时期还有一位著名的交际花,那就是”电影皇后”胡蝶。

胡蝶,原籍广东,父亲曾任京奉铁路总稽查,后又在广东从事盐务工作,胡蝶有民国第一美女之称,是上世纪盛名不衰的影后交际花。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电影皇后”,胡蝶开创了中国武侠电影时代,甚至将中国电影从黑白带入彩色,胡蝶所展现东方之美,令世界动容。
胡蝶原名瑞华,她也的确如同父母所期望的,拥有着瑞利华彩的人生。
16岁时,胡蝶进入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中华电影学校学习表演,并正式改名为”胡蝶”。

天资聪颖加上对热爱的电影事业的刻苦钻研,很快胡蝶在电影行业崭露头角。
《战功》《秋扇怨》《歌女红牡丹》……伴随着这些耳熟能详的电影,胡蝶彻底出现在公众视野。被评选为”电影皇后”时,胡蝶才二十五岁。
与胡蝶同期的女星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阮玲玉,在人人时常为了”胡蝶和阮玲玉谁更美”的话题争论不休时,《明星日报》甚至专程为两人举办了一场选美活动,胡蝶以极大的票数优势拿下”民国第一美女”这一称号,至此终结了众人争论许久的话题。

除了”电影皇后”的称号,以及”民国第一美女”的头衔,胡蝶让人记住的还有她时尚前卫的打扮。
在考取电影学院时,胡蝶就已经展现出了自己的时尚品味:梳一横型爱司头,左襟别上一朵大花,古雅的耳坠从耳垂流泻下来,复古的长裙圆角短袄打扮,在千篇一律的麻花辫小洋装的考生中独树一帜,
这样新潮的打扮令评委们眼前一亮,胡蝶也就因此成为了中华电影学校第一期,也是唯一一期学生。

不论何时,女性总是有一种爱美的天赋,即使是在物资有限的民国名媛们仍旧可以想尽办法争奇斗艳,将自己打扮得明艳动人,而胡蝶在这方面的天赋,总是比别人更强一些。
当时,其他名媛们都还穿着泡泡袖蓬蓬裙模仿欧洲贵妇时,胡蝶就已经穿着袖口缀有”蝴蝶褶”的旗袍,享誉上海滩了。

胡蝶不仅在穿着上有时尚的见解,发型、配饰的选择上都有其独到的审美标准。在上海滩引进烫发技术后,她所偏爱的中长卷发一度成为上海女人的最爱,她简约的配饰选择在现代也不落俗套。
甚至,因为胡蝶穿着旗袍的打扮实在太有特色,她最喜欢的旗袍款式都以她的名字命名,被称为“胡蝶旗袍”。
名媛贵女对”胡蝶式穿搭”的追捧,带动了上海滩女士穿旗袍的风气,更让旗袍享誉世界。

胡蝶对时尚的透彻理解来自于她自小游学所带来的开阔眼界和对于各地文化的融合理解,这是其他交际花们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这样独特的时尚品味,令胡蝶成为了上海滩的时尚标杆:胡蝶所穿的便是流行,名媛们便会争相效仿。
而且,胡蝶的审美品位在当代也不落俗套,有人评价胡蝶”以极其自然与自我的诠释了何为摩登,同时她也懂得该如何展现摩登。”
到如今,胡蝶代表着的是一个时代的审美品位,她带给时代的美好记忆永远令人心生向往。